探索绿色殡改 建好公益性公墓

中国社会报:曲云珠 邹兴民

近年来,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在公益性公墓建设过程中重思想引导,抓科学布局,聚社会力量,建长效机制,探索出一条独具滨城特色的绿色殡葬改革之路。

注重思想引导,殡葬改革成为群众自觉行动

广泛宣传营造好氛围。乡镇(街道)出动流动宣传车、村村张贴标语(公告),各村(居)利用微信群、“大喇叭”、村务公开栏等多种群众易于接受、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;区级通过组织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、村“两委”成员参加花坛葬集中安葬仪式、政府公开日等活动,向群众宣传绿色安葬、文明祭奠政策,营造良好舆论氛围。

党员干部带头做示范。全面实行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,将移风易俗、绿色殡葬作为重要考核内容,激发党员干部在思想上、行动上带头践行厚养薄葬、丧事简办;村(居)“两委”组织党员、乡贤、家族长、红白理事会成员,以及村里有名望的老人参观公益性公墓建设,组织召开村民会议宣传政策、讨论推进措施,让群众把所见所想讲给身边人,带动他们自觉践行文明殡葬。

融入文化建精神家园。在公墓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,礼葬先人、颂扬烈士、倡导文明,把公墓建成“缅怀祭祀先辈、激励教育后人”的精神文化家园。

强化统筹规划,荒弃零散土地得到有效利用

公墓建设规划先行。立足实际、科学规划全区公益性公墓建设,推进以树葬为主的绿色殡葬设施建设,提倡和鼓励不占地、少占地,逐步实现不修坟墓、不立碑、不硬化土地的节地生态安葬目标。

全区普查摸清底数。区级成立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,统筹组织民政、自然资源、规划等部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,组织乡镇(街道)对辖区荒弃、边角、零散地块进行全面摸底,逐一建立工作台账,做到底子清、情况明。

因地制宜建设公墓。在做好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,按照“宜堂则堂、宜墓则墓”原则,充分利用废旧坑塘、盐碱地、荒弃地、边角地、零散地块以及原有老墓地,最大化发挥土地价值。2020年,全区利用零散地块、荒废土地等建设公益性公墓10处,覆盖村(居)83个。

整合多方资源,政府与社会力量有机融合

发动群众积极参与。具体实践中,村(居)组织村民做义务工、带头捐款捐物,发动群众利用清明节等时间节点将亲人骨灰迁入公墓。滨北街道北张村在公墓建设中捐资26.1万元,村民义务出工1996次,平除坟头80多座,全部迁入新建公益性公墓。

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。2019年以来,全区各乡镇(街道)、村(居)积极联系公益组织、爱心企业、爱心人士等,筹集资金200多万元,用于绿色殡葬设施建设。

发挥各级组织作用。建立829个红白理事会,实现区、乡、村绿色殡葬工作三级联动;出台文件修订全区259个村、121个社区的村规民约、居民公约,将绿色殡葬作为其重要内容。

截至目前,滨城区现有市、区联建节地生态殡葬设施示范点1处、区级公益性公墓、骨灰堂3处,乡(村)级公益性公墓21处,总占地面积15.6万平方米,可容纳骨灰6.8万个,基本形成了“以市级节地生态葬为引领,区级公墓林、公益性骨灰堂为主体,乡村级陵园、标准性公墓”为补充的三级绿色殡葬设施体系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zang123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zangli.com/info/742.html

(0)
zang123zang123
上一篇 2021-11-17
下一篇 2021-11-17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